欢迎来到博文翻译

登录 注册
文化与资讯
翻译语种
联系我们

邮箱:liwei@bowwin.com

手机:+86-18565641179

电话:+86-755-8304 2538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彩田路彩虹新都彩霞阁23A

翻译资讯

对中国文化汉译英的几点思考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03-05-08 09:09点击:
对中国文化汉译英的几点思考
 
                一、曲解原意,不求甚解
    大家都知道中国唐代诗仙李白曾写下一篇赞誉秦始皇完成统一伟业的五言诗"古风"(其三)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该诗言简意赅地刻划了中国历史上一代巨人秦始皇以秋风扫落叶之磅礴气势横扫群雄争霸并一统天下的赫赫声威。诗中的"六合"指那时的各路诸侯中有上乘国力的韩、魏、楚、赵、燕、齐六路诸侯,诗中的"浮云"指的是那时的诸侯争相割据以图称雄天下的混乱时代,诗的后两句则是说秦王率军以凌厉的攻势令各路诸侯闻风丧胆,俯首称臣。
    笔者曾经看到过一本对外宣传兵马俑的小册子上对李白那首五言诗作了如下的翻译:
The King of Qin swept across the world,
 Like cutting through clouds with a flying dagger.
 With the majestic glare of a tiger,
 Princes and barons all paid homage to the west.
     这样的译文着实让人不忍目睹,更令人啼笑皆非。在译文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封建朝代登基的秦始皇由皇帝变成了国王,秦始皇率领千军万马横扫掉了与他争天下的诸侯之后当上了世界霸主,秦始皇佩带的宝剑变成了匕首,他在云里雾里劈啊斩啊的。他的决心与气势令人敬畏,各路诸侯纷纷拱手投靠。怎么反倒是诸侯变成了王子和男爵,他们摆出虎视眈眈的架子而且还是真老虎模样?更不说诗歌翻译应遵循的一般规则了。那样的翻译便是完完全全的出格了。我想倘从内涵的发掘上下功夫,把内涵翻出来,效果会更好。
*比较译文
The Qin Emperor swept his six rival states in the way,
With an imposing air that commanded awe and respect.
A thrust by the sword drove the messy clouds away,
And the vassals all paid homage to the west.
 
               二、用词不当,令人费解
    汉语标语通常简洁明快,含义隽永,给人以一种振奋感,其内在联系很紧凑。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十分注意,抓住主要的和本质的,然后再考虑次要的和附属的,所谓"纲举目张"。反之,只会给人一盘散沙之感。
热情、礼貌、文明,当好东道主这样的标语经常出现在不同的场合,大家司空见惯,因此,对它的英语翻译也习以为常,很少去琢磨思索英语译文的恰当与否。我以一孔之见抛砖引玉,以期大家共同来关心。宾客来,主人尽地主之谊,自然是东道主。汉语《辞海》对"东道主"与英语的host是否等值呢?Webster's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对host 的英语释义是person who receives or entertains guests socially or commercially, 即以社交或商务目的出发接见或款待客人的主人才叫host.让市民去争当东道主,一是每个市民不一定有幸当这样的东道主,二是让人去争当东道主,未免有强人之嫌。那么,标语中的"东道主"应该是什么含义呢?考证《辞海》,"东道主"有请客为"做东","做东道"的意思,但也有泛指居住主人的另一层意思。这后一层意思应该是广义的和泛指的,而不是狭义的和具体的。另外,我国是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称呼由来已久,英语译文出现civilized很容易弄巧成拙,使人作反向的联想--野蛮,对外产生倡导文明的疑团。我想,是否可以不直译东道主,而用祈使句的句式来替代呢?
*比较译文
Be warm-hearted, well-mannered and well-educated.
 
                 三、为图省心,敷衍塞责
    热爱西安,建设西安,发展西安
    我们讲翻译,不但要注意翻译意思的正确,同时也要注意语言表达上的逻辑推理。从这个例子的主题来看,"热爱"是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建设"与"发展"的后续。因此,虽是一件事情的三个方面,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应当把它人为地分隔开来。我们不妨先看这样一个译文Love Xi'an, build Xi'an and develop Xi'an, 看后让人感到意思很松散,相比之下,比较译文的内涵则要显得较为紧密。
*比较译文
Love Xi'an to build it and work for its development.
 
                    四、望文生义,祸害无穷
    天下第一鼓--陕北安塞腰鼓
    汉字写的虽是鼓,指的却是舞--腰鼓舞。显然,英文译文No.1 Drum in the World, Ansai Wais Drum of Northern Shananxi把此处的"鼓"望文生义地译成了drum, 不仅于此,还把"第一"译成了No.1 in the world. 我们无从考证这号称"第一"的鼓是指鼓的大小,还是指擂鼓时发出的巨响。倘是指其鼓面,该去申报吉尼斯纪录了;倘是指其历史,该收藏于博物馆了;倘是指其响声,该怎样擂鼓啊。不论何种情况,这哪能是系在腰间的普普通通的腰鼓呢?既然说是安塞腰鼓,理所当然是指安塞腰鼓舞了。正是安塞腰鼓舞,跳出了国门而扬名天下。所以,天下第一鼓实指其气势之磅礴宏伟,而不指别的。
*比较译文
The Ansai Waist Drum Dance of the Grandest Mmentum, Northern Shaanxi.
 
                 五、了解历史,完善译文
    太白神韵
    每当太白山见诸于文字时,人们不难想象终年白雪皑皑的太白积雪。太白山的山名也因此而得名。倘若一个简单的Mt. Taibai 便把太白山打发了,译文恐很难让国外读者对太白山和太白积雪产生有机的联想。因为,Tai在汉语拼音里可找到别的发同类音的汉字,如"泰"等,Bai也是如此,更何况它们都没标有汉语拼音特有的四人声调标识,因此,汉语拼音Taibai并非一定得拼了"太白"两个汉字。对于这种情况,最妥贴的办法是有个简明的注,点到为止。
*比较译文
The Enchanting Beauty of Mt. Taibai (Ever Snowy).
翻译对汉语句法的影响
翻译对汉语句法的影响涉及面很广,限于篇幅,我们选择性地讨论其中几个方面。
 
    1)被动式使用频率、范围扩大
    被动式早在古代汉语中就使用,但不多见,且一般是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经历。受翻译西方语言影响,现代汉语中被动式也可表愉快的事情,即凡西文能用的,汉语随翻译而跟着用。例如将He was awarded Nobel Prize.译为"他被授予诺贝尔奖",而不只是译为"他获得诺贝尔奖"。
又如下面的句子,请与括号里的对比:
他被选为会长。(大家选他做会长)
我从为没有这样被窘迫过。( 我从来没有这样窘迫过)
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否则,我会要消失在白天里)
    
 
    2)句式复杂化,多样化
    这表现在汉语句子的主谓关系较以前明显,即主语使用的频率高了;逻辑关系也更多地明示于语言表层,有别于传统隐含这种关系的意合方式,即多用"如果"、"因为"、"假如"等。如:当我再问他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的时候,他就连眼圈儿都红了。
 
    英语隐喻词语的翻译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因此人们往往只把它看成是比喻的一种。其实隐喻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中也普遍存在。认知语言学已经证明,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观念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思维以及行业的基础。认知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 和Mark Johnson 在Metaphor We Live By 一书中指出,隐喻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和基本的方式,人类隐喻认知结构是语言和社会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而语言反过来又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产生着影响。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而一种语言的隐喻反映了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特征,只有学习和掌握一种语言的隐喻用法、进行不同语言的隐喻比较,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这间的异同,才能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提高译文的质量。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了解词语的隐喻意义,就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要准确地传达信息,除了弄清词、句、语段在特定上下文中的字面意义,还要理解附加在词语上的文化信息和隐喻意义。
    英语中有大量的词和词语与汉语中的对应词在隐喻用法上完全一致。英语中的dove和汉语中的"鸽子"都象征和平爱好和平,英语中right和left在表示政治派别和政治倾向中的隐喻和汉语"左"、"右"完全相同。汉语和英语都以羊比喻温顺,以钢铁比喻坚强,以狐狸比喻狡猾,以狼比喻凶恶贪婪。
    但由于历史、地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和英美人士对同一事物的思维、理解、看法和说法不尽相同,英、汉两种语言中既有字面意义相同,隐喻意义不同的词语,也有隐喻意义相同,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英语的eat one's words 和汉语的"食言"意思并不相同,dog eat dog 也并非狗咬狗。英语中apple of the eye和汉语中的"掌上明珠"虽字面意义不同,隐喻意义则相同。
隐喻的常用翻译法:
 
    1、 直译法
    英语中有许多词语的隐喻意义与汉语对应词语的隐喻意义完全一样或基本相同,采用直译法是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另外,采用直译法,保留原喻体的形象特征,有助保留源语隐喻的文化特色,并能丰富目的语语言的表达能力。我国读者已普遍接受:条条大路通罗马(All roads lead to Rome),血浓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2、 意译法
    大量英语词语的隐喻意义是英语文化中所特有的,汉语读者无法从喻体形象联想其喻义,因此在翻译时只能译出其喻义,以利于汉语读者理解和译文语言的流畅。如:
The maxim was that when a married couple saw red lawyer saw green. 俗话说,夫妻吵得脸红耳赤之日,正是律师招财进宝之时。
 
    3、 换喻法
    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必然形成不同的思维形式和表达习惯,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喻体,因此在翻译某些隐喻词语时,必须改换喻体,采用汉语读者所熟悉的比喻形象,以利于译文语言的表达和读者的理解。如:
I haven't got an ear for music.我没有音乐细胞。
Ear耳朵,隐喻意义指人们理解或鉴赏所听到的某事物的能力。汉语的习惯是说成音乐细胞。
 
    4、 明喻法
    隐喻也被称作"压缩了的明喻"(Condensed Simile),在翻译隐喻词语时,有时可保留隐喻形象,用明喻来表达。如:Bill was a lion in the battle. 比尔在战斗中勇猛如狮。
 
    5、 加注法
    有时在译文中保留了源语的喻体形象,但由于文化差异,隐喻的含义难以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特别是有些蕴念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典故,为便于译文读者的理解,可用加注的方法处理。
He is another Shylock.他是又一个夏洛克。
He was a Machiavellian, who would employ all means to attain to power. 他是一个马基雅维里式的人,会用一切手段来获取权力。
文化与资讯
翻译服务